朱家角城隍廟的戲臺上有個由160個斗拱組成的圓旋形頂部,這可是一道別致、罕見的建筑工藝哪!就在這斗拱頂上,曾經有一塊金光閃閃的題有“齋匾”二字的匾額。
清朝乾隆年間,徽洲人程履吉耗資將青浦城隍行宮從雪葭浜遷入朱家角的鎮中心。當時,程履吉對遷廟工程把關十分嚴格,購買的一磚一木都必須經他同意
才能定位和建造。在不長的時間里,原有的城隍行宮又增設了寅清堂、熙春臺、凝和書屋、荷凈山房、可娛齋等十二勝景,構成了方圓數百里特有的風景。
程履吉為了錦上添花,在最顯眼的地方請人制作一塊大金匾,取名“齋匾”二字,邀請鎮上幾位秀才前來獻藝,誰知,秀才們的墨寶都被程履吉否定了。只聽程履吉在自言自語:“這二個字寫得太瘦了”,“這二個太肥了”,“這張的字怎么寫得斜了”……幾位秀才吐著舌頭搖著頭,一個一個地溜走了……
此時此刻程履吉想起進士王昶,出身朱家角的王昶當時已擔任朝廷的內閣中書,他博學善文,書法秀麗。程履吉發出邀請,王昶欣然同意,程履吉拿出最好的宣紙,親自去水井提水磨墨,但王昶寫下二字后,程履吉還是搖搖頭。王昶再寫下二字,程履吉又搖搖頭,王昶一連寫五百次,程履吉連搖五百次頭。在場的鄉民有的伸伸舌頭,有的為王昶打抱不平,王昶也直話直說:“程兄,鄙人文筆低下,但你只要在五百張紙中抽出任何兩張,放在光下照看,二字都能重合,不差分毫的。”眾人拿紙一試果然如此,都齊聲喝彩。
程履吉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也不向王昶打招呼。有個老人氣憤之下拿起文房四寶全部扔進水桶里。這時,一個頭戴草涼帽、身著土布衣、腳穿破草鞋的老人上前來打圓場:“好了,別鬧了,我來試試!”眾人見狀肚子也笑痛,嘴也笑歪。這老人不慌不忙上前要了張宣紙,脫下草鞋往水桶里的黑水中蘸了蘸,刷刷寫出剛勁有力的“齋匾”二字,程履吉一看大叫一聲“好!”轉眼一看,老人不見了。程履吉立即派出多人尋找,卻毫無蹤跡,“神仙!神仙!”大家歡呼起來。
神仙雖走了,但“齋匾”二字的墨寶卻從此留在人間。程履吉專門叫人做了個大金匾,把神仙題字鑲在上面,再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城隍廟戲臺上方那圓旋形的頂部。
記錄者:沈其榮 男 58歲 大學 民警
2007年3月采錄于青浦沈其榮家
附 記
本篇傳說記錄者在1961年5月聽父親講述。
|